English

别让不良风气侵袭学术界

2001-02-05 来源:光明日报 中科院院士 王仁 我有话说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弄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来龙去脉。而且进一步要用来改进事物、造福人类。它依靠的手段是通过总结经验、理论上的严密思考和踏踏实实的实践。这里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不但骗己,而且害人。

早先人们创造出许多事物多数是凭经验,吃了许多苦头才逐渐认识了真理。飞行器的发展最为典型,起初人们模仿大鸟制作了轻型的翅膀,还用杠杆使它能上下扑打,经过多少人长期的奋斗、尝试,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并在力学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今天终于能把上百吨的载重飞机飞到几万公里以外。许多事物都能说明把科学原理弄清楚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就会快得多而且深入得多。由于科学的进步,事物的发展是加速度的,古代只靠经验、摸索着改进的发展速度是无法比拟的。

记得我小时候爱看《封神榜》、《西游记》,还有一些小人书,画的是两派剑仙相斗,从手中发出道道寒光在空中斗来斗去,我们先人的这些想像,和今天的导弹与反导弹如出一辙。在美国念学位时,有一位年轻的知名教授爱看科幻小说,当时卫星还没有出现,书中就大讲宇宙星际大战。我想说的是,这些小说培养了想象力,能开阔思路,也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精神,可以使年轻人思想活跃,不局限于老框框里。

当然,这不是说老经验是框框,但如果只在脑子里想得天花乱坠,而不是真正踏踏实实花功夫去做,那也将是一事无成的。现在的科技发展则更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精细的实验,并很好地运用这些基础去面对现实的挑战。以我们中国人的灵活思维,开动脑筋,不是去急于求成,而是认真踏实地干,我们有信心在不太久的将来一定能站到世界科技的前列。

有人说国外科研条件好,容易出成果。但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一次,杨振宁先生在北京,有记者问他,假如留在国内,还能否拿到诺贝尔奖?杨振宁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假如他在50年代回国,从当时国内的条件看,也许自己做不出关于宇称不守恒而得到诺贝尔奖的工作,但他也许会把规范场的工作更早地做出来,那样估计也能拿诺贝尔奖。杨先生的经验和我们所了解的大量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科学研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投入,科学成就也只能通过专心致志地投入才能获得。而一个人只要真正投身于科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一样可以做出成果来。

由此我还想谈一点现实问题,即关于科技工作中保证质量和有关提高素质的问题。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在侵入到学术界中,令人担忧,例如为了评职称,可以弄虚作假、抄袭蒙骗、请人代考等等。在科研教育界,我感到有这么几点需改进的地方:

集体精神有所下降,同事之间的商量、讨论已少见,甚至于相互保密。事实上,同事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在多学科交叉的今天尤其是这样。

学术会议上和学术刊物中也很少提出不同意见进行敞开的讨论,更不见争论了。我们常顾面子,怕损害友谊。应该说,把事情弄明白了,才能更增加友谊。

有的论文不附参考文献,有的则将主要的思想来源文献略去了。还有的是只列国外的文献,而避开国内的文献。

研究生质量的保证也成问题,听说有的单位很容易得学位。另外我感觉学习年限定得太死,有些好的论文来不及展开其思路,没能把实验做完。还常常是论文答辩前十天、一星期才送来求审,根本没修改的时间。

王仁固体力学与地球动力学家。生于1921年1月2日。浙江湖州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致力于固体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在板壳受冲击下的响应、全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力学模拟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果,对力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的结合研究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